【郊遊美食】新春郊遊荔枝窩行大運 歎原居民有機種植高山咖啡【內附交通】
發布時間: 2021/02/09 18:51
最後更新: 2021/02/10 16:58
愛遠足者對由烏蛟騰至荔枝窩的山徑不會感到陌生。但大家又可知這裏竟然有咖啡田,有約700棵咖啡樹,種植了7種阿拉比卡(Arabica)高山咖啡豆。
但現時供應量較少,暫只能於村內的某Cafe享用得到。下次來行山時,記得預留時間坐下來享受下本土產咖啡了。
荔枝窩咖啡的誕生,源於2011年經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坊、香港鄉郊基金、綠田園基金及長春社等協力,並得到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支持,展開鄉村活化計劃。
曾是新界東最大村落
荔枝窩村是沙頭角的客家村落,村民祖籍是河南開封,清初復界後,由福建輾轉經過惠州抵達建村,本為客家黃氏單姓大村,後來附近梅子林部分曾姓原居民分支到荔枝窩村,使之成為雙姓村落。
上世紀50、60年代,此村共有211間村屋,一度是新界東北規模最大的客家村,但隨着城市發展,人口不斷外遷,村落逐漸凋零。再加上田地大量荒廢,不少村屋瓦頂崩塌,荔枝窩就像其他遍遠圍村的命運一樣,成為棄村之一。
農地再次復耕
經過實行鄉村活化計劃後,農地得以復耕,亦開始聚集人氣。因為此計劃的首個項目就是要先逐步修復耕地和灌溉用的圳溝。2014年,收復初見成效,第一造米收成,成果令人鼓舞。
跟著幾年,陸續擴大及深化耕作,重新引進傳統作物如粟米、蘿蔔、芋、薑、木瓜等,復耕得以在荔枝窩實現,義工和訪客,絡繹不絕。漸多原居民回流、又有城市藝術家駐村從事藝術工作,也有愛農耕者來租屋住,他們把村裏環境打理得井然有序,令整條村回復生氣。
2017年初,更有香港大學及伙伴們開始在荔枝窩舉辦農墟,推銷本地農產品,是年收成的肉薑和黃薑,在村裏就地加工,成為有經濟效益的產品。
原居民種咖啡
既然活化計劃成績理想,於是他們近年又有新搞作。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坊開始在農地裏栽種咖啡豆,當時取了嘉道理農場的咖啡樹來種。
另外也有由黃群英、陳文苑 (May)、蘇麗儀 (Angela)等原居民及新居民主理的荔林咖啡,亦開始在自家農地裏栽種咖啡豆。
原來,May於復耕初期,在香港大學的荔枝窩永續農業實驗農場,認識了荔枝窩原居民群英姐,互相欣賞對方魄力,一拍即合。May 更帶她的朋友Angela到荔枝窩一起合作開農場。人稱群英姐的黃群英,是荔枝窩第五代原居民,父親是村中長老,也是百歲人瑞。
「我們最先種的是薑及薑黃,這兩年親兒身試驗過見荔枝窩不少地方,原來日照不多,日夜溫差也大,都適合種咖啡,所以便開始試種。」May說。
2019年,開始試種了99棵共4個品種的咖啡樹,只有10棵有收成,合共兩公斤左右。「我們邊種邊學啦!咖啡通常進入4-5年才有收成的。」另一主理人Angela說。
她們堅持不用農藥,只靠天然肥料,如蠔殼、牛屎、生物炭等來種植咖啡樹,純尚自然。
周末日限量供應
他們種咖啡仍是處於起步階段,要慢慢摸索。然而香港大學的咖啡農場,正蓬勃發展,幾百棵咖啡樹分散各田,大部分長得堅壯,果實纍纍。紅波旁(Red Bourbon)、卡土拉(Caturra)、卡提莫(Catimor)、藝伎(Geisha)等7個品種,全是阿拉比卡(Arabica)高山咖啡豆,全以人手挑選採摘,之後的工序,無論是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等,均是人手處理,後期製作則交由專業烘豆師作烘焙,包裝簡單。
永續坊早前就試過推出限量掛耳包,測試市場水溫。近水樓台,烘焙好的咖啡,在荔枝窩村的Foo’s Cafe可以享用到。 Cafe老闆Anna說客人可選擇手沖咖啡或掛耳包,但真的好限量,品種還要視乎收成和後期的處理工序而定。
記者試過蜜處理的紅波旁品種,香氣帶點果仁味,入口滲著點點果酸,質素不俗。配一件當日老闆發辦的半熟芝士蛋糕,偷得浮生。
前住方法:
1.可從馬料水坐船,約90分鐘的航程,來到荔枝窩碼頭。只有周六、日及公假有船由馬料水前往荔枝窩9am、由荔枝窩返回馬料水3:30pm。(單程:$50/位;雙程:$80/位)
2.於東鐵大埔墟站轉乘專綫小巴20R到烏蛟騰,山徑步行至荔枝窩,約2.5小時。
記者:郭秀芳